close

『萬神殿』是我此行最想看的建築物。

 

2千年前羅馬人所興建『無鋼筋的混凝土構造物』,高度43.3公尺中間完全無柱支撐的圓頂建築。既使是現代的工程技術要完成此項工程也是有其難度,另其特殊的圓頂採光,使其不論在建築或結構歷史上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。

原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,萬神殿是西元 125 年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重建。

萬神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,對西方建築史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,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築師們就曾到此取經。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,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公共建築物上。


 

萬神殿的外觀結構簡潔明,主體呈圓形,頂部覆蓋了一個直徑達 43.3 公尺的穹頂,是自建成後到 1436 年間最大的穹頂。


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 34 公尺、深 15.5 公尺的柱廊,共有 16 根柱子,每跟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,柱子高達 12.5 公尺,底部基座的直徑有 1.43 公尺。


西元 609 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殿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,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﹝Santa Maria ad Martyres﹞,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。



穹頂的最高點也是 43.3 公尺,頂部有一個直徑 8.9 公尺的圓形大洞,用於採光。這個洞也是萬神殿唯一的採光點,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,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,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,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。



 

萬神殿的穹頂內部做了五層凹格,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而數量相同,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,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。

 

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,並在中間稍稍突起,這樣當人站在萬神殿中間向四周看去時,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,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。



 

 

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意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,萬神殿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,這裡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外,還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等人。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kgogo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